《酒徒》的意义和技巧(节录)
钟玲 叶娓娜 王仁芸 王晓堤
姚启荣 黄维樑 陈锡麟
刘以鬯的《酒徒》《看树看林》,我读过,很有亲切感。当他追溯一些事时,当时他在那地区,我也在那地区,他当编辑,我从事的工作也和文化事业有关系。《酒徒》里面写的很多都是事实,两个人谈起来,很多人物呼之欲出。
请大家谈谈《酒徒》的技巧。
《酒徒》的意识流写法和诗化的语句充满魅力,不过以巨著的眼光看《酒徒》,辐射面仍不够广。
刘以鬯先生写《酒徒》时的心情,不过为了“娱乐自己”,并没有想到要写什么“传世之作”。
刘以鬯先生饮酒吗?(众笑)
他绝对不饮。
他在《酒徒》里写他最关心的事物——在香港商业社会里,任何严肃一点的艺术都没有什么市场价值,有市场价值的,就是刘先生所谓“文字垃圾”。一个职业作家具有艺术良心的话,面对这种现实的确很痛苦。《酒徒》有作者的影子,他对“五四传统”和外国文学一直很关心。书中人物麦荷门想搞杂志,又无眼光,这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。他关心的事是严肃的文学处于商业社会所受的压迫,我一点不觉得《酒徒》的辐射面不够。一些小说不能以它时空的幅度来评价它的高低。香港很少有像《酒徒》用意识流手法写长篇作品的。
当时评《酒徒》的文章有两篇,都是讨论作品意识流技巧。一篇是李英豪写的,一篇是吴振明写的。这么大部作品用意识流手法,在六十年代是相当轰动的一回事。《酒徒》是香港六十年代重要的作品,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和个人在社会文化的横切面、纵切面的关系。
我是四五年前看《酒徒》的,其实我没有资格评价这本书。印象中我很喜欢它,很喜欢作品中的文学观点、理论,介绍沈从文的《萧萧》《黑夜》《丈夫》《生》,乔也斯、汤马士·曼《魔山》……现在再读,有个疑问:这样写小说是否是优点呢?我看过杜斯退益夫斯基的《赌徒》,相较之下,觉得刘以鬯先生似乎过分激情,似乎失节制的地方不少。
我觉得用意识流手法写他的感觉一点不过火,他要表现他强烈的感觉,用意识流的写法是很聪明的。他写得有组织、计划。舒巷城同样在自己作品里介绍书、作品,就不及刘以鬯的让读者信服。
这些描述和反映商业社会腐败的主题有关吗?
作者对当时身处的社会种种毛病有感于怀,甚至萦绕于怀,因此写了这一部小说,他最痛心疾首的就是这些问题。(作者写的都是他感受最深、最尖锐的问题,如杜斯退益夫斯基之对宗教,艾略脱之对现代文化,刘以鬯在小说里批评文化界的怪现象:例如,笔会的代表连乔也斯是谁都不晓得。作者写这些需要很大的勇气,因为文坛的恩怨,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。)《酒徒》是对香港文化透视有真知灼见的一部作品,很有代表性。作品的意识流表现反而是其次的。
中国才子佳人的小说,千篇一律——曹雪芹也提出这样的批评。